2023年09月18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詠陳州》:穿越明代讀懂厚重陳州

常全欣

胡公鐵墓魏思陵,

遙接焦夷近蔡城。

太昊揲蓍猶有廟,

神農(nóng)辯谷已無營。

厄臺夜月麒麟泣,

臥閣天寒翡翠鳴。

晚過狄青荒冢下,

似聞蘇子讀書聲。

司城貞子已云亡,

獨上澹臺憶子張。

黃霸功名今寂寞,

趙犨祠墓總荒涼。

三殷行著巢多燕,

二謝詩工草一塘。

最羨漢時陳孝婦,

至今史傳有遺光。

——劉咸《詠陳州》

這首詩的作者劉咸,是安徽太和人,明永樂十年(1412年)壬辰科殿試金榜第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曾任河南道提刑按察司僉事,正五品,巡查河南。提刑按察司是明朝在省一級設立的司法機構,主管一省的刑名、訴訟事務,同時也是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機構,對地方官員行使監(jiān)察權。劉咸是一位有文學造詣的官員,善于寫詩,特別是詠古詩,在河南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游少林寺》《新野懷古》《閿鄉(xiāng)懷古》《新鄭懷古》《武陟詠古》《虞城吟古》《按臨扶溝》及《伊川書院碑記》等。

劉咸的這首《詠陳州》,引用了陳州歷史上的名人典故,列舉了陳州大地上的名勝古跡。作者列出了陳胡公、曹植、伏羲、神農(nóng)、孔子、汲黯、狄青、蘇轍、司城貞子、子張、黃霸、趙犨、殷仲文、殷侑、殷浩、謝靈運、謝朓、陳孝婦近20位古人,他們在各自的時代在陳州大地上留下千古英名。古跡,列舉的有陳胡公鐵墓、思陵冢(曹植墓)、太昊陵、厄臺(今弦歌臺)、臥治閣、司城貞子閣、狄青墓等。有些古跡如太昊陵,已經(jīng)成為我們尋根拜祖的精神家園。有些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云煙中,如陳胡公鐵墓,宋代和明代的文人詩歌中多有描寫其在柳湖之中,但到了明代,鐵墓難尋蹤跡,而建在地上部分的拜殿也不復存在。如臥治閣,乾隆十九年《淮寧縣志》載:“在府署,西漢汲黯守淮陽時建,僅遺廢址矣”。

作者生活的明代初期,在經(jīng)過自洪武六年(1373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的移民后,淮陽一帶的人口有了很快增長,人們從元末戰(zhàn)亂、靖難之役的陰霾中走了出來,休養(yǎng)生息。明初,陳州編戶4鄉(xiāng)、12里,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后增至66里。官吏對淮陽的歷史文化也作了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年)遣禮官到太昊陵祭拜;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詔建太昊陵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房等;天順六年(1462年),修建太昊陵后殿、鐘樓、鼓樓、齋宿房、三清觀,居道士、吏目等。同時,官府、民間鳩工庀材,大興土木,廣建寺院,先后重建或修建弦歌臺、畫卦臺、三元宮、火神廟等。同時,陳州一地的教育達到“有教無類”之巔,戲曲活躍,縣城新建的戲樓上,鑼鼓聲聲……

走出明代初期的陳州城,我們將視野放寬。此時,離陳州城不遠的西南處,因戶部尚書郁新的建議而開辟的一條漕運水路,讓“潁歧口”登上了歷史舞臺,并盛極一時。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到了明朝中后期,隨著賈魯河航運的發(fā)展,周家口接過“潁歧口”的“接力棒”,成為新的商品集散地。歷史的聚光燈讓周家口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②8

2023-09-18 常全欣 1 1 周口日報 content_213879.html 1 《詠陳州》:穿越明代讀懂厚重陳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