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顧玉杰作品集《印記》隨感
◇晏東方
在歲月的長河中,筆墨猶如一艘承載著記憶與情感的航船,劃過時間的水面,留下深深的印記。顧玉杰的作品集《印記》,便是這樣一艘裝滿了時光故事的航船,它以30多萬字的篇幅,為我們展現了一名新聞工作者的執(zhí)著與堅守、情懷與擔當。
20世紀90年代初,顧玉杰入職周口日報社。作為同行、朋友,我深有體會,新世紀前后十年,那是傳統(tǒng)紙媒的黃金期,也是新聞人的高光時段。顧玉杰新聞系畢業(yè),大學系統(tǒng)的黨媒政治屬性教育已深入骨髓,他把工作崗位當成實現新聞理想和人生抱負的平臺??吹贸鰜?,工作中,顧玉杰對每篇報道、每篇文章都精雕細琢,這些報道、文章都是他的心血凝就,這種文字情結伴隨作者的整個職業(yè)生涯。我想,這也是顧玉杰同志集納這部作品的初衷吧。瀏覽顧玉杰的作品,僅他的自選題采訪就涉及農業(yè)、教育、文化、衛(wèi)生、政法等多領域,這尚沒有收錄他大量的時政報道。作者穿梭于社會萬象之間,傳播黨的聲音,反映群眾的酸甜苦辣。為模范人物立傳,也為草根百姓吶喊;記錄周口城市的過往,也見證今天城市的蝶變。沿著顧玉杰同志這些作品的時間線,我們回望歲月,充滿無限遐思。
人,是社會發(fā)展中最積極能動的因素,也是生活的主角。寫人,是顧玉杰這部作品集的突出特點。在新聞人物通訊篇中,有周口知名植保專家灣冠海、于思勤,醫(yī)界精英曹建林、姚樹俊,模范共產黨員崔慶余、張紅衛(wèi)等,當然,還有不少身上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普通百姓,如盲人韓順利、個體戶勞模馬孝英、基層調解員徐景蘭,不一而足。在散文篇中,顧玉杰多寫身邊人,如村醫(yī)老張、守門人、老房東等,作者對每一個人物的描寫,契合身份,接地氣、有溫度,栩栩如生,仿佛這些人從紙面上走了出來。這些人物身上的共同點,是滿滿的正能量、毫不做作的真善美,這也是貫穿整部文集的價值觀。
顧玉杰創(chuàng)作的散文,是這部作品的亮點,無論是游記還是雜記、隨筆,都散發(fā)著人間煙火氣。有些散文,如《表弟》《百歲》,語言風格似曾相識,讓人不禁聯想到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和閏土。作者以紀實的筆法、淺白優(yōu)美的語言,既抒發(fā)自然真摯的感情,也有對生命、對社會的沉思。散文創(chuàng)作中,親情題材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多的,同樣的題材,顧玉杰寫懷念父親、母親的作品,總是不疾不徐,娓娓道來,跨越時間的長河,讓讀者和他一起重走歲月的廊道,找尋時光深處的親情共鳴。無論寫人還是記事,作者都善于以獨特的視角和筆觸,把生活中的點滴感悟融入作品,讓讀者在閱讀中既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又能獲得人生啟迪,“每一句話,每一個思想,都反映出千百萬群眾的思想和情緒”(?!ぜ久滋芈宸颍?/p>
在當今互聯網高速發(fā)展、大眾被短視頻和碎片閱讀俘獲、AI智能風靡全球的時代風口,如果還有人像顧玉杰同志那樣認真地碼字,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記憶,堆成一種美好,記錄時代、銘刻變遷,留住鄉(xiāng)愁、回放時光,那是多么的可敬可貴!作為新聞工作者,顧玉杰的作品集,為新聞同行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寫作范例,讓大家琢磨怎樣更好地用文字去傳遞真實、溫暖和力量;同時,顧玉杰的散文作品個性突出,語言特色鮮明,也為廣大文學愛好者帶來美的享受和創(chuàng)作觀照。
《印記》散發(fā)的墨香余味綿長,這墨香是歲月的味道,是情感的味道。我明白,文字不僅僅是一種表達工具,更是一種傳承和記錄的載體。文字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將過去、現在和未來連接在一起,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自身的坐標,明確自己的方向。《印記》不僅屬于顧玉杰同志本人,也屬于我們每一個讀者。讓我們在閱讀中思考,感悟事業(yè)和生活的真諦。
(作者系周口廣播電視臺臺務委員、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