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鋒書法印象
米學軍
徐青鋒先生,豫東淮陽人,是近年來漸為人知的國內實力派書法家。其詩書兼修,持之既久,漸成自家面目。徐青鋒先生書法諸體兼善,從他諸多書體的作品中,反復品味,最令人賞心悅目的,是他的篆書和行書。其風格概而言之:篆書拙樸靈動,行書剛健玲瓏。
其篆書初學石鼓文和泰山刻石,后臨習毛公鼎、散氏盤、大盂鼎等鐘鼎銘文。近年來,尤傾心于甲骨和楚篆,且用力頗深。這是兩種反差較大的篆書書體,甲骨為契刻文字,刀法高古;楚篆為自然書寫,筆法詭譎。以商周金文筑基,煉此兩極,熔成一體。正因為此,他的篆書才顯得既拙樸又靈動。
拙樸之美,是一種特殊的美。藝術創(chuàng)作有求巧者,有求拙者。我們知道,藝術創(chuàng)作由拙到巧固然不易:一個藝術家,從混沌懵懂開始,不經(jīng)過多少年勤奮刻苦的歷練,是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精美、精巧、精致的藝術作品的。殊不知,由巧到拙更難。宋人李涂在《文章精義》中說:“文章不難于巧而難于拙,不難于曲而難于直,不難于細而難于粗,不難于華而難于質?!泵魅速R貽孫在《詩筏》中說:“樸實勝華,拙實勝巧,粗實勝弱,僻實勝俗。樸拙粗僻,非大家不能用?!鼻迦它S鉞在《二十四畫品》中說:“大巧若拙,歸樸返真。”顯而易見,諸位先賢所謂的“拙”,不是我們日常所謂的笨拙之拙、拙劣之拙,而是巧后之拙、大巧若拙。因此,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拙”指的是一種天然質樸、自由率真、毫無矯飾雕琢之氣的特殊美感。可見,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拙中顯美”是一種很高的藝術境界。
徐青鋒先生的篆書之所以能夠“拙中顯美”,細細品味,是因為他的篆書將“金石氣”和“書卷氣”有機融合,從而拙中有巧,靜中有動,書中有靈,筆下有性。他的篆書,整體來說,線條靈動活潑,墨色濃淡自然,結體天真爛漫。如他的代表作《集周王孫鐘銘文》《自作詩詠菊》《周易語錄》,分別用商周金文、楚篆、甲骨等風格所書,書體融匯,頗具匠心,觀之如金鈿瑤華,古風撲面,美不勝收。
他的行書則呈現(xiàn)出另一種風格:剛健玲瓏。細品其行書,無論是精致小品,還是鴻篇巨制,一點一畫,一撇一捺,從運筆到結體,墨色厚重,筆法剛健,力透紙背,而又法度嚴謹,玲瓏爛漫。
徐青鋒先生的行書,受米芾的影響更大一些。米芾的風格我們都熟悉:其書風跌宕欹側、深沉果敢,運筆迅疾有張力,用筆果斷且決絕,結字欹側而險峻,章法張弛有度,結構奇正相生,通篇節(jié)奏變化強烈,動感十足。
我們細品徐青鋒先生的行書代表作《桃花源記》(陶淵明散文)、《歸園田居》(陶淵明詩)、《湖亭望水》(白居易詩),不正是這樣的嗎?線條粗細變化自然,充滿張力與彈性,用筆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在這三幅作品中,結體平正的字很少,要么左傾,要么右傾,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和沉著痛快的風格。作品整體氣脈相通,猶如一幅流動的畫卷,展現(xiàn)出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之美。
此外,徐青鋒先生的書法,不論是篆書、隸書、行書還是小楷等作品,都彌漫著濃濃的書卷氣。
自古以來,書法就有廟堂之氣、金石之氣、山林之氣、流俗之氣、書卷之氣等諸說,清人劉熙載獨推“書卷之氣”。他在《書概》中說:“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 他所說的“士氣”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書卷之氣”。
何謂書卷之氣?簡單來說,就是溫醇、儒雅、蘊藉、清新、雋永、優(yōu)美、可人的書風。
書卷氣作品應有的特征,在徐青鋒先生的作品中都有很好的體現(xiàn)。尤其是他的行書,氣勢充沛,線條流暢,剛健有力,運筆轉折收放自然,結體奇正、偃仰、向背和諧優(yōu)美,章法錯落有致。
徐青鋒先生的書法作品,之所以具有濃濃的書卷氣,與他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密切相關。徐青鋒先生不僅是書法家,還是詩人和作家,尤其擅長古典文賦和傳統(tǒng)詩詞的創(chuàng)作。他的《甲骨文賦》《宛丘賦》《周口賦》《太昊伏羲陵賦》等字凝句煉、文采飛揚,《刻陶六章》《殷墟三問》《詞繹“詩經(jīng)陳風”》等詩詞作品在詩詞界廣受好評、頗具影響。
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劉熙載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贝四朔郊抑?。一個胸無點墨、不學無術的人是不可能寫出充滿書卷氣的書法作品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徐青鋒先生的書法,是他錦繡文章的自然外現(xiàn),是他詩詞文賦的另一種藝術表達。在那時而蒼渾、時而飛動、時而古拙、時而秀雅的書法線條中,依稀可以看到他那顆深沉而炙熱的文心,在紙墨字里行間不停地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