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書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經(jīng)》解讀

(接上期)

◇張君民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天地萬物都有生成的根源,那就是“道”,也可稱為“一”。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寧靜,神得“一”而靈妙,谷得“一”而充盈,萬物得“一”而生長,侯王得“一”而使天下安定。推而言之:天不清明就會崩裂,地不寧靜就會坍塌,神不靈妙就會消失,谷不充盈就會干枯,萬物不生長就會絕滅,侯王不使天下安定,王朝就會被顛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侯王自稱孤、寡、不穀,不就是以卑微為出發(fā)點嗎?所以至高的榮譽無須夸耀。有道者不要求像尊貴的美玉,而追求像石頭一樣堅韌質樸。

【解讀】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薄痘茨献印ぴ徰浴吩唬骸耙灰舱?,萬物之本也?!痹凇兜赖陆?jīng)》中,“一”和“道”一樣,被賦予萬物之母的意義?!耙弧本褪恰暗馈保暗馈本褪恰耙弧?,“一”既是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中的“一”,又是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中的“一”。

本章用非常簡潔優(yōu)美的排比句,一正一反地說明得道與失道兩種不同的結局。它告誡我們:沒有道,萬物難以生長,天地不會安寧,神靈也會消失。沒有道,國家也會滅亡。因此,統(tǒng)治者必須持守大道,國家才能永遠太平。

如何才能持守大道而不偏離呢?老子告訴我們:要“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想高高在上,必須要有扎實的根基?;A不牢,地動山搖,摔跟頭是遲早的事。統(tǒng)治者想要自己的基業(yè)長盛不衰,就應該充分認識到“下”和“賤”才是自己真正的根基。這是一種樸素的民本思想。

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就出現(xiàn)的有重要價值的思想。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建立了國家,統(tǒng)治者如何處理與民眾的關系,就成為一個核心問題。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法家,都提出了許多蘊含民本思想的觀點,幾乎成為百家爭鳴時期的一個時代潮流。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等主張,要求統(tǒng)治者廣施恩澤而讓百姓安居樂業(yè)。

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告誡統(tǒng)治者要處處為民著想,憂民之憂、樂民之樂,把民本思想升華到政治道德的境界。

《荀子·王制》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币馑际牵航y(tǒng)治者像一只大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唐太宗就是歷史上的明君,深諳“民重君輕”之道。唐朝是在隋朝滅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唐太宗目睹并親歷了隋朝滅亡的全過程,感受到了農(nóng)民起義的強大威懾力,因此,他執(zhí)政之后,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善于納諫,體恤民瘼,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歷史偉業(yè)。有一次,他與諍臣魏征討論治國之道,唐太宗問魏征:隋朝為什么那么快就滅亡了?魏征回答:因為失去了民心。又問:皇帝與百姓之間應該是什么關系?魏征回答:皇帝就像一只大船,天下的百姓就像汪洋大海,有水,船才能乘風破浪。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能擁戴皇帝,也同樣可以將其推翻。

歷代先賢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強調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歷史無數(shù)次地證明:人民的力量是最偉大的,尊重民情民愿、執(zhí)政為民,才是基業(yè)永固的根本。

當然,為人處世也是一樣,人不能一直保持外表光鮮、事事順暢,不能強硬,還是保持質樸、平常、守柔一些好。真正得道的人最懂得抱殘守缺、收斂銳氣,懂得事事從“一”做起。

(未完待續(xù))

2023-12-21 ——老子《道德經(jīng)》解讀 2 2 周口晚報 content_221151.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