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俊濤 文/圖
在中國北方,以收割麥子為職業(yè)的人被稱為“麥客”,“麥客”早在明清時期的中國地方志中就有記載,這些人大多體力較好、技術(shù)過硬、勤奮肯干?!胞溈汀钡拇嬖诰徑饬瞬糠洲r(nóng)戶在夏收時節(jié)面臨的時間緊、任務(wù)重與人手不足的困境。因各地小麥成熟差異性,如一般從南往北逐漸成熟,所以“麥客”中一部分家住小麥晚熟區(qū)的,便由南向北,一路收一路走,等回到自家門前,家里的麥子也熟了;一部分家住小麥早熟區(qū)的,收割完自家麥子,再前往小麥晚熟區(qū)收麥。他們成群結(jié)隊,有的兄弟同行,還有的父子同行又或是夫妻相隨,到產(chǎn)麥區(qū),尋人雇傭,替人收麥,用汗水換取微薄的收入。
如今,隨著我國農(nóng)業(yè)機械化,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機走南闖北收割小麥,又叫跨區(qū)機收小麥,由于他們和“麥客”有著相似點,便被稱為“麥客”或“現(xiàn)代麥客”。
朱敬超,蘭考縣堌陽鎮(zhèn)人,34歲,2008年開始,每年麥收季節(jié),他都會跟隨鄉(xiāng)親一起開著收割機走南闖北收割麥子。向南,朱敬超最遠到過南陽;向北,朱敬超最遠到過保定。
5月22日15時,朱敬超與妻子帶上臨時雇的司機和幫手,一行四人開著兩臺收割機從家出發(fā),向南踏上了新一季的麥收之路。
5月23日凌晨3時,行駛約13個小時,行程500多公里,朱敬超來到麥收第一站——南陽唐河。剛休息了1個小時,朱敬超就被當?shù)氐霓r(nóng)戶叫醒,帶到麥田里開始收割小麥。當晚19時,由于下雨,朱敬超只好停止作業(yè)等待天晴。
5月24日10時,天氣放晴,朱敬超進入麥田繼續(xù)收割,直到深夜,朱敬超才停止收割。
5月25日4時,當?shù)氐霓r(nóng)戶又來到朱敬超的收割機旁,催促朱敬超下地收割小麥。
由于陰雨天氣,朱敬超說:“在唐河的6天時間里,干了3天,歇了3天?!?/p>
5月28日深夜,由于天氣原因,朱敬超駕駛收割機一路向北,來到麥收第二站——周口市淮陽區(qū)。
5月29日、30日,由于周口連續(xù)多天的降雨,小麥濕度較大,田間泥濘,朱敬超的收割機一直無法下地作業(yè)。5月31日下午,收割機終于可以下地收割了。接下來的兩天時間里,朱敬超幾乎都是在收割機上度過的。朱敬超從4時開始下地收割小麥,至深夜停止收割,休息三四個小時又開始新一天的收割作業(yè)。
經(jīng)過收割三天后,又開始下雨了,正在田間忙碌的朱敬超只好停下來。查詢了淮陽區(qū)未來幾天的天氣情況后,與妻子商議,夫妻倆商議后決定啟程回蘭考。因為家里的麥子也到了該收割的時間,家人已經(jīng)多次打電話催促。
6月5日,記者聯(lián)系朱敬超,他告訴記者:“我這幾天正在家里收小麥,家里的小麥收完以后,會根據(jù)情況到山東德州或河北邯鄲收麥?!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