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7日
第03版:專題 PDF版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本期撰稿人:宋丹丹 老子學院(研究院)研究員 李曉英 周口師范學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傳承優(yōu)秀文化,解讀歷史經典,開啟智慧之光。大家好,今天我們共同學習《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俗話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改變別人是蠢,改變自己是神”,人活著,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真正厲害的人,都有一種自我認知、自我革新的意識和能力。但是,大家知道嗎?最早表述這些話的就是老子。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讀過這一章后,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本章雖然只有寥寥數(shù)語,但句句皆是人生格言。其實在《道德經》中關于個人修養(yǎng)與自我建立的問題,老子談到了很多,但是這一章老子講得最接地氣,回答了人生成長進步的五個階梯: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和不失其所。這五個階梯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下面我們就逐一來了解。

首先是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知人”與“自知”相對,“自知”高于“知人”。“知”是對境遇關系的認識和對他人的認識,這顯然是智慧的表現(xiàn);而對自己的認識和把握則是智慧的升華。我們每個人周圍的環(huán)境都錯綜復雜,大不相同,這就導致有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錯把平臺當本事就會高估了自己,錯把脾氣當性格又會放縱自己,把自己放得太高,往往會摔得很疼,把自己看得太重,難免又會大失所望,像成語“目不見睫”“螳臂當車”都是用來比喻無自知之明的人。有時候,有些盲區(qū)是認知局限造成的,有些盲區(qū)則是因為當事人甘愿做南郭先生。自知是成長的起點,自省的人生才有價值,所以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是誰,我們的稟賦是什么,我們的缺陷是什么,生命應該朝著哪個方向去努力?擁有這般自知,方能在關鍵時刻勇于自我鞭撻勇于自我舍棄,方能修煉自我成就自我。所以,相對于“知人”來說,“自知”更需要一種自我批判的境界,更難能可貴。

認知自我后接下來該怎么辦?止步不前等于固步自封,應該邁上第二個階梯,用更高的版本要求自己,這就是老子提到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雞蛋從外面打破靠的是力量,從內打破才是成長,真正的英雄并不是那些莽漢武夫,而是可以戰(zhàn)勝自己,發(fā)生內在成長的人。打仗中取得勝利,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這只能說明一個人有非凡的實力,并不能反映出他是一個真正的強者。真正的強者不僅能夠戰(zhàn)勝對手,關鍵是戰(zhàn)勝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懶惰,戰(zhàn)勝自己的傲慢,戰(zhàn)勝自己的貪欲,戰(zhàn)勝自己的軟弱,始終保持勤奮,謙卑虛己,做到知足知止,強大內心,人生自然會行穩(wěn)致遠,幸福圓滿。舉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早睡早起是對身心有益的作息習慣,可就是這么一件看似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卻未必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有些人的成功,并不是他比別人會列計劃會做方案,他的成功一定是貴在自省,而后自勝,終而自律,因為人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任何競賽都是我們同自己內心的競賽,任何戰(zhàn)爭不過是一個人的戰(zhàn)爭,而且任何登峰造極的成就,都有自律加持,都是自勝的結果。自勝實質上是一個求新的過程,不斷追求自勝,就是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新的技能,新的自我,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第三個階梯是知足。我們常說“知足常樂”這實際是現(xiàn)代版的“知足者富”,這句話涉及到我們的幸福觀。幸福取決于個人感受,并與人的德性修養(yǎng)、價值取向聯(lián)系,而不在于外在財富的多少??课镔|支撐的幸福感,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消散,必不能持久,只有心靈的淡泊寧靜,物有所度欲有所止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適度的欲望可以讓人奮進,引人向上。過度的欲望,只會滋養(yǎng)貪戀,讓人跌入深淵。老子倡導的知足觀不僅是對物質財富的超脫與淡然,更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鬃釉鴮︻伝刈龀觥耙缓勈?,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變其樂”的評價,包括后來儒家提出“孔顏樂處”的命題,這“孔顏樂處”究竟樂在何處?不是樂在那個表面的“窮”上,居陋巷,喝涼水,蓋破被,穿破衣,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孔子、顏回和我們一樣,不會不知道什么是舒適??最佒畼罚菢吩趯Ξ斚戮秤龅闹?,是樂在對自我生命狀態(tài)的自得,是樂在不被世俗名利所擾動所捆綁所羈絆的那份從容自在與精神自由,是志于道,居于德的體現(xiàn)。所以知足不是表面的以窮為樂,安于貧困,而是對自我生命與內心的篤定與堅守。

說到持之以恒的堅守,這就是老子提到的第四個階梯:“強行者有志”。強,有頑強堅韌的意思;“志”是志向、愿景和理想,這句話其實就是現(xiàn)代版的“有志者事竟成”。如果無“志”,“強行”便是盲動;如果無“強行”,僅僅有“志”也是空談。我們常說“行百里者半九十”“慎終如始”可以說是對“強行”的解讀,而相反的“功虧一簣”“半途而廢”也都含有放棄“強行”的意思。一個志向高遠意志堅毅的奮斗者,一定是過百難而頑強拼搏,逢千磨而自強不息,因為進步猶如滾石上山,稍有放松就會回到原點,所以當我們在困苦艱難面前猶豫彷徨時,如果選擇躺平或退卻,路一定會越走越窄,若選擇那條布滿荊棘的道路迎難而上,選擇這種看似愚且艱辛的奮斗方式,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因為這才是人生本來應該走的路。恰如羅伯特·佛洛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所說:林子里有兩條路,我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此后,人生大不相同。

最后一個階梯就是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人生觀,那就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其所”指根基,引申為立場、根本性的原則,抑或是人的精神及信仰,老子認為,這個根本性的原則,自然就是“道”?!安皇渌本褪浅质卮蟮?,離失大道,人生就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而“死而不亡者壽”,很明顯,老子在這里說的是身體隕滅而精神長存。文天祥在危難面前,發(fā)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追問,正是“死而不亡者壽”的真實寫照。在轉瞬即逝的時間洪流中,人們總想抓住一些永恒的東西,而歷史上所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則是眾多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種永恒價值。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心學大師”王陽明,他一生光明磊落待人真誠,不諂媚權勢不屈于權貴,尤其是開創(chuàng)的心學,卻不僅僅是心理之學,對于人生存在意義所作的哲學反思,具有反叛性挑戰(zhàn)性,“知行合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慎思之,篤行之”等眾多至理名言至今影響深遠,人稱他為“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又如,世人都尊稱楊絳為“先生”“老師”,但在她的認知里,她只是一個文字工作者。她年輕的時候,曾下放到偏遠的農村去掃廁所,她卻把臭氣熏天的廁所打掃得煥然一新,閑時就坐在一塵不染的便池上面看書。這艱難時期的點點滴滴在先生書中,言辭之間全無怨恨,只有溫暖和善良。正如她自己所說“不同程度的鍛煉,就會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越細,香得愈濃烈。”人生其實是很公平的,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報,在哪里打磨就在哪里閃耀,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越能養(yǎng)成堅韌的性格?!拔液驼l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而她的一生,都在踐行“不爭”這兩個字,于物質,她淡泊名利,只關心讀者,不討好市場;于生活,她樸素節(jié)儉,房間只有舊式的柜子和滿屋的書香,她的一生幽暗曲折,卻在困頓中堅守內心。她堅韌的心智,留給我們參悟生活的范本,她的智慧與哲思,永遠熠熠生輝,一如2500多年的歲月,《道德經》思想歷久彌新,永照世人。這便是“死而不亡者壽”的深意所在。

總之,本章老子通過“知人”“勝人”與“自知”“自勝”做對比,強調真正的智慧是自我觀照,真正的強者是自我戰(zhàn)勝。具備“自知”“自勝”“知足”“強行”“不失其所”的悟道者,其行為正是老子無為思想的踐行。

人生終究是一場自我修行,都在為認知買單,在這場修行中最難的是看清自己,身處卑微時容易艷羨他人,身居高位時容易盛氣凌人,無論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都需要不斷地校準自己,認知自己,成就自己,這才是一個人不斷向上的最好方式,最值得過的人生。②15(記者 黃佳 整理)

2023-06-27 本期撰稿人:宋丹丹 老子學院(研究院)研究員 李曉英 周口師范學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1 1 周口日報 content_205126.html 1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