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6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一碗媽糊潤古城

宋濤

一條河蜿蜒東去,滋養(yǎng)著一座千年古城。那條河叫渦河,古城就是鹿邑。鹿邑縣名的由來,據(jù)傳隋朝開皇十八年,與鹿邑相鄰的武平縣境內(nèi),氣候溫潤,水草豐美,麋鹿集聚成群,生息于此,歡躍翠鳴,后來武平縣撤縣轄制而歸古真源縣,故將并后的縣名改為鹿邑——一座有鹿出沒的小城。這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蘊含著靈性和美好。根據(jù)《許志》的解釋:“元初避水東遷,今地并衛(wèi)真,仍曰鹿邑,而舊鹿邑廢”。區(qū)劃設(shè)置十分明了,自元朝開始,幾經(jīng)合并,始成當(dāng)今規(guī)模,且鹿邑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不管是從亳州方向經(jīng)老子文化廣場,還是從商丘方向經(jīng)問禮廣場,經(jīng)西關(guān)紫氣園,或是經(jīng)高速站三鹿園,這幾個方向進入鹿邑城區(qū),隨處可見的早吃攤上,都能見到媽糊這一小吃。色澤白潤,固若蛋羹,冒著絲絲熱氣,食客盈盈,充滿人氣,煙火中的古城總是以溫馨的一面迎接故人和四方賓朋。

有一個傳說:許久以前的一年,苦縣(鹿邑古稱)人民遭受了天災(zāi),先澇后旱,莊稼將至絕收。只余大豆和谷子兩樣莊稼,也是苗稀寥寥,秋后許多人家把僅收到的一點谷子和大豆留給老人和小孩吃,壯年人外出逃荒要飯。一天,苦縣城里來一個白胡子老頭,腰里帶個藥葫蘆,手里拿一根趕牛鞭子,在大街小巷,邊走嘴里邊念叨著:“喝稀別吃干,多活幾十天?!币呀?jīng)弱不禁風(fēng)、餓得躲在家里的人們,聽白胡子老頭說的有些道理,不再將不多的黃豆及小米干吃,而是把黃豆和小米放在一塊泡好,再放在石磨上磨,把磨出來的豆米汁水放在鍋里煮,煮好后,看著很稠和,喝到嘴里十分爽滑。由于好喝,并且香甜爽口,類似乳汁,所以起了名字叫媽(俗指奶水)糊。于是,人們口耳相傳地傳開了,喝稀不吃干,救了當(dāng)時許多人的命!媽糊是在救人性命的當(dāng)口出現(xiàn)的,鹿邑人因此對媽糊這一食物懷有更深厚的情感。

媽糊富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如植物性蛋白質(zhì)、鈣、磷、鐵、胡蘿卜素、大豆卵磷脂、植物膽固醇等元素,常吃可以提高免疫力,具有預(yù)防心血管疾病、延緩衰老、補脾益腎、養(yǎng)心安神、美顏等作用,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yǎng)??恐鵂I養(yǎng)豐富的媽糊,鹿邑的百姓挺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

東升的太陽越過隱陽山照耀大地,悠悠的渦河水滋養(yǎng)著先民們的莊稼和生命。谷物豆類莊稼里寄存著先民們血脈僨張的堅韌、汗滴無聲的辛勤、生息不屈的精神。先民們的生活以杯、鼎、陶罐、陶鬲等文物的形式遺留給我們,我們得以就此窺見感受到他們零枝碎葉的生活及喜怒哀樂的情感。走進這座小城,穿越“眾妙之門”牌坊,探尋玄奧之密,找尋智慧之鑰。煙火隱隱的小城,不管是臨街的店鋪,還是路邊的攤點,油條、雞蛋灌餅、肉盒、牛肉饃等各式早餐,都已登場待客。落座的食客喊著“一碗媽糊,兩根油條”“肉盒兩個,一碗媽糊”……透過繚繞的煙火,在聲音的起伏中,總有點要媽糊的人在大聲交代著。媽糊細膩如玉,食之軟糯,觀之似羹,若膠質(zhì)盈盈,入口滑膩,落肚暢快。如此,到古城鹿邑游覽,唯有在喝過媽糊后,才能真正稱得上不虛此行。

于孩子、老人,喝媽糊溫和滋養(yǎng);于成年人,喝一碗心神俱安。媽糊成為鹿邑人生活的一部分,須臾不能離開。一天的生活,從早餐的一碗媽糊開始,到晚餐的一碗媽糊結(jié)束,使得人們一天的精氣神有了保障。外地的朋友來到鹿邑,請他們盡興逛古城后,悄悄附耳一句“我請你喝鹿邑媽糊哈”,成為招待遠方朋友的標(biāo)配和至高的禮儀。在外地工作、求學(xué)、經(jīng)商的人們,還有遠嫁他鄉(xiāng)的姑娘,回到家鄉(xiāng)鹿邑的第一個念想,無論是到高雅的飯店,還是路邊小食攤,總是要美美喝上一碗媽糊,才能解了口腹的虧欠,化了思鄉(xiāng)的愁緒!

媽糊在喝時往往糊盡而碗凈,下肚爽利碗也干凈,這極像古城人的脾氣,干凈利落,心誠爽快,從不拖泥帶水。古城的百姓在這片靈性的土地上,在布谷鳥的叫聲里,播下黃豆、谷子的種子,幾場夏雨后,禾苗出土而茁壯,在縷縷晨風(fēng)里,烈烈夏陽下,間苗、除草,田間地頭守望著,日月辛勞,在秋風(fēng)中迎來金黃的收獲。黃豆和谷子汲取太陽的光輝,得到雨水的滋潤,還有天光鳥鳴的相和,得營養(yǎng)之厚,養(yǎng)中和之氣。所以,用這兩種原料制作的媽糊,才如此滑潤如脂、甘糯怡人。得此滋養(yǎng),古城民風(fēng)也帶著溫煦和善、醇厚中和、謙虛內(nèi)斂的品性!

清晨渦河晨曦初開,橘粉色的早霞潑染東方。古城人家,開門聲、喊孩子聲、打招呼聲,絲縷不絕。早餐攤上已經(jīng)是人聲鼎沸,有落座就餐的老人,也有帶餐回家的年輕人。點餐的人們面前的一碗媽糊已經(jīng)落定,帶餐人的飯盒里媽糊已打好。飯足后的老人在渦河濕地公園遛鳥,抑或三五老友在橋邊下棋,幾盤下來,都能酣戰(zhàn)得霞染風(fēng)長。孩子送至校園,已是書聲瑯瑯了。單車匆匆的上班族,到達各自的崗位,有序溫馨的一天開啟了。一碗媽糊給予匆匆趕日子的古城人以滋潤,使他們面對當(dāng)下心懷滿足,面對未來充滿自信。

一碗媽糊不僅是鹿邑人的食之需要,更承載了幾多情感和寄托,日益成為鹿邑一個顯著的文化符號,成為古城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道家文化的浸潤一樣深厚綿長。古城的人們在日俗煙火里,飲食一如媽糊般清淡,性情溫和如玉,事理哲思可辯。媽糊是鹿邑人日常的煙火,而《道德經(jīng)》是鹿邑人精神的高度。校園里,“道可道,非常道……”童聲又起,《道德經(jīng)》就像從遠古流來的渦河水,浸潤過的這片大地,已是古老和現(xiàn)代齊肩、傳承和創(chuàng)新并舉。鹿邑擁有中國老子文化之鄉(xiāng)、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尾毛之鄉(xiāng)等稱號,美麗的鹿邑大地,萬物滋茂。寬闊的紫氣大道伸展向遠方,古城人帶著對生活的虔誠,帶著拼搏和智慧,面對未來的征途,已整裝待發(fā)。②8

2023-06-26 宋濤 1 1 周口日報 content_205045.html 1 一碗媽糊潤古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