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5日
第03版:綜合新聞 PDF版

讓紅色基因和良好家風代代相傳

記者 普淑娟 馬月紅

“我要將紅色基因和良好家風世代傳承,始終堅守初心、牢記歷史、銘記黨恩,永遠跟黨走?!苯眨兄?8年黨齡的70歲老黨員施保德告訴記者,“我雖然退休多年,但對黨的信仰始終未變,初心使命永不忘?!?/p>

施保德,柴崗鄉(xiāng)塔灣村五組人,1951年11月出生,高中文化,1971年2月參加工作,197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2012年5月退休。家庭生活中,他注重言傳身教,處處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子女的表率。久而久之,子女也就知道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塔灣是扶溝縣的革命老區(qū),也是扶溝縣革命的發(fā)源地。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zhàn)爭再到解放戰(zhàn)爭,該村先后有500多人參加革命,18位革命烈士血染沙場,為國捐軀。塔灣村涌現(xiàn)了扶溝縣第一名中共黨員施裕民,在毛主席家做過客的河南省原民政廳廳長施德生,黑龍江省原農(nóng)業(yè)廳廳長施濟恩等幾十位老一代無私奉獻的革命家。1992年,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激勵后人砥礪前行,村民自發(fā)捐款,建成了占地6600平方米的烈士紀念塔、紀念館、烈士陵園、廣場等。陵園里安葬著18位塔灣籍烈士和6名無名烈士。塔灣人沒有忘記先烈,自籌資金修建烈士陵園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受村上鄉(xiāng)親所托,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強力支持下,施保德同志擔負起修建柴崗鄉(xiāng)塔灣革命烈士紀念館的重任,成立了扶溝縣塔灣紅色文化開發(fā)有限公司,并被推舉為公司董事長。他組織村上退休老教師和熱心人成立班子,整資料、籌資金、作規(guī)劃、建展廳,為弘揚革命先烈精神,推進鄉(xiāng)村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努力?;I集資金方面,他們不攤派、不強行,全靠自覺自愿,捐款倡議書發(fā)布后,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塔灣籍人士的積極響應,村干部帶頭捐,教師捐,黨員捐,全家捐,甚至建檔立卡貧困戶也踴躍捐款,彰顯了塔灣人崇高的思想覺悟。在這次捐款活動中,施保德帶領一家三代人捐款15000元。目前已籌集資金38萬元,展廳建設正在有序推進。

推進鄉(xiāng)村文明建設。扶溝縣塔灣紅色文化開發(fā)有限公司成立后,施保德組織舉辦了首屆塔灣村春節(jié)團拜會,村民們歡聚一堂,暢談家鄉(xiāng)巨變,共謀發(fā)展規(guī)劃;組織附近學校學生開展清明節(jié)、烈士紀念日祭奠活動;后續(xù)計劃出兩本書,一本是《紅色塔灣》,主要內容是匯集革命先烈和老一輩參加革命者的英勇事跡,另一本是《塔灣七十年》,主要講述塔灣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施保德表示,要把塔灣革命烈士紀念館打造成柴崗鄉(xiāng)的一張靚麗名片,使之成為柴崗鄉(xiāng)乃至全縣政治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把塔灣建成紅色文化旅游景點,促進塔灣經(jīng)濟發(fā)展。

踐行孝道,家庭和睦。施保德家有弟兄六個,從不以人多示眾。他經(jīng)常告誡家人,能給村里幫忙的要幫忙,要幫正忙,不幫倒忙,不給村里添麻煩,不干涉村里行政事務。施保德是長子,弟兄中的老大。幾十年來,弟兄幾個和睦相處,雖有過爭論,卻沒有紅過臉。自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以來,弟兄幾個的承包地一直連在一起,一起耕種,一起管理,一起收割,就像一個小小的生產(chǎn)隊。家庭和睦,父母高壽。其母2014年去世,享年86歲,其父今春剛剛去世,享年94歲,生前是塔灣村男性中年齡最長者。弟兄幾個在贍養(yǎng)老人方面十分盡心,為保障老人熱不著冷不著,冬天去鄭州,夏天回老家。在鄭州生活時,老人待在老六家的時間多一些,每次到那,都要為老人買新睡衣,換新被褥。老人回來就住老大家,住正堂屋,安裝有空調,還給老人準備的有輪椅、手推車、坐便椅。老大把家里院落收拾得干干凈凈,該硬化的硬化,該綠化的綠化,是村里數(shù)得著的文明戶。

施保德老伴叫朱秀,文化程度不高,但知書達理,善良勤勞,自嫁到塔灣后,與左鄰右舍的關系相處很好。因婆母身體不好,患有精神分裂癥疾病,所以在整個大家庭中,既是嫂子,也心甘情愿承擔著婆母職責,不論是籌錢讓兄弟上學,或是迎娶弟媳,照顧生孩子的弟媳,善待侄子侄女,大嫂沒說過二話。幾個兄弟媳婦都很尊重她,說幾天不給嫂子打電話,心里就好像少點啥。大家庭分開后,她也沒得清閑,為了支持孩子工作,包攬了所有家務。幾十年來,她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很多。

重視教育,改變家境。施保德祖輩父輩都是大字不識的農(nóng)民,但深知文化的重要,在過去那樣困難的情況下,毅然供晚輩上學讀書,加上堂弟,有1人初中畢業(yè),3人高中畢業(yè),3人大學畢業(yè)。長子施保德是老三屆學生,因大學停招未能繼續(xù)深造,但一直心藏大學夢,1972年第一次到開封,孤身一人跑到當時的河南師大看了又看。等到小弟兄們上學的時候,他是全力支持,再后來到了兒女、侄子侄女上學,也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出錢資助,還把他們送到學校,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報效國家?,F(xiàn)在,他的子女輩中,已有2個研究生畢業(yè),8個本科、大專畢業(yè),孫子輩里也有1個正讀大學。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家庭正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進步而進步,家庭已由農(nóng)耕之家逐漸變?yōu)闀汩T第。

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施保德在思想上一直告誡自己,晚年也要保持先進本色,不能當落伍者。他很重視對下一代的思想教育,無論見面交談或是打電話,總是要給孩子們說,要好好學習,要聽話,要遵守紀律。其侄子施現(xiàn)偉、外甥楊耀南參軍入伍,他都給予大力支持,鼓勵他們接受鍛煉,保家衛(wèi)國。如今,其侄子已是四期士官,服役15年,是連隊的優(yōu)秀士官,2008年汶川大地震,隨部開赴前線救災,后受到嘉獎。

施保德的家庭,是千千萬萬家庭中普通的一家、平凡的一家,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十分富裕的生活,但一家人相親相愛、相互支持,在紅色文化戰(zhàn)線上用黨史滋養(yǎng)黨性,傳承紅色基因,傳播紅色文化,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把“育家風”融入日常,將“好家風”拓展延伸,在“好家風”的滋養(yǎng)中收獲幸福。

2022-06-25 記者 普淑娟 馬月紅 1 1 周口日報 content_170402.html 1 讓紅色基因和良好家風代代相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