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在玉器上出現(xiàn)是從新石器時期開始的,一直到清代,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變化,形成了各時代獨有的特征。而怎樣鑒別龍玉的年代歸屬亦成了一門學問。
●新石器時代
玉質(zhì)略軟 雕琢簡拙
新石器時期龍紋的特點是:龍首長,似馬頭,吻部前伸,略往上翹,無耳,眼睛凸起似鳳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稱菱形眼。整體渾圓,沒有棱角;通體為圓柱形,光素無紋,只有點綴的網(wǎng)紋,形制厚實古樸,這是新石器時期的重要風格特征。多是青黃玉質(zhì)制成,玉質(zhì)略軟,刀法雕琢簡拙粗獷。
●西周
龍身變長 紋飾復雜
西周時龍紋的特點是龍紋身體變得細長,身上的紋飾也較復雜,線條多彎形或弧形;大多不刻畫龍足,龍身上的紋飾呈圖案化,起著裝飾作用。
●春秋至漢
突出輪廓 游絲毛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龍體周邊以雙陰線擠出陽紋線,更突出了龍形的輪廓。
漢代的龍形漸漸向盤龍發(fā)展,并趨向具有四足獸的體形。漢代玉龍的鑒定要抓住龍的頭形和眼形的特點,其次漢代有“游絲毛雕”的工藝,即陰刻線細如毫發(fā),似續(xù)似斷,我們從圖中的龍紋身上可以看到這種漢代盛行的紋飾。
●唐代
注重神韻 威武雄壯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故這一時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并且玉飾的體積極小,大型玉禮器和成組玉佩飾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
唐代玉雕圖案完全擺脫了漢代式樣,這時期玉雕注重神韻,龍紋也表現(xiàn)得威武雄壯,昂首奮鬣,俯仰翻騰。
●宋代
邊線偏粗 龍腿很長
宋代龍素身的多,在身體兩側(cè)也是用陰刻線刻劃出兩道邊,把龍的立體感表現(xiàn)出來,但兩條邊線比唐代的邊線雕得粗。龍腿很長,尤其是后腿,曲折度大,可看起來顯得無勁,不像唐代的那樣有力。元代的玉龍盤旋曲折,上下翻騰,氣勢磅礴,很有氣派。
●明代
臉長又寬 眼睛外露
明代龍頭刻畫的刀口深,臉雕得又長又寬,大多是側(cè)面臉,但兩只眼睛都露出來了;眼睛為圓眼,是用小圓管鉆一圓深槽,以中間的小圓乳釘為眼睛,突出很高,俗稱“蝦米眼”。但明代的做工比其他任何年代都顯得粗糙。
●清代
“怒發(fā)沖冠” 紋飾呆板
清代龍紋有仿古代風格的龍,也有本時代風格的龍。清代龍紋頭額寬闊飽滿,龍角的距離寬,龍頭比明代短,發(fā)型不規(guī)律,好像從頭的四周長出,到處亂飛,用“怒發(fā)沖冠”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雕刻刀法軟,不像前幾代那樣有力。清晚期龍頭扁短,沒有神韻,紋飾瑣細,比較呆板